作者:王艺霖
采访于2016年
本文原发表于BlueNetChina微信公众号
钱聿杰,2014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Hopkins)毕业。大三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来到Hopkins,两年内完成了经济、数学、应用数学三个本科荣誉专业和一个应用数学硕士专业,并以GPA 3.99/4.00 毕业。后前往耶鲁攻读经济学博士。
当初为什么选择了Hopkins?
A:当时觉得这学校以学术氛围闻名,应该挺适合我。同时也是当时限制条件下的最优解,没多想就选了Hopkins。很幸运,这两年在Hopkins充实愉快的生活证明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你在四年之内完成了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研究生专业。请你是如何选择这几个专业的呢?
A:这三个专业的知识结构本身就相互渗透,我对数学和经济的兴趣也相辅相成。因为有太多课想学,所以学着学着完成三个专业就成了可能。同时,有了明确的课程要求,选课比较有结构。当然这样做有不小的代价,每学期学校都有不少有趣的政治,历史课,但是毕竟精力有限只能和教授说一声坐在边上旁听,收获当然也不如课上的正式学生了,毕竟对于文科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跟读教授要求的文章并且通过写论文来巩固是学习并熟练知识的最佳方式。
在Hopkins遇到过最大的挑战和收获?
A:当时帮一个教授做数据分析。比如他会要我们去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汇率。这些国家的政府机构没有完善的信息收集和披露机制,所以必须依靠黑市的汇率等一些非常规而且时断时续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实时给他更新,每次出现新的数据点都要提交报告、分析,每一步都要遵循非常严格的流程。对于我,这些的挑战主要在于它像一个高强度工作环境的模拟体验,和课堂上的东西不在一个层面,强调时效,模式化,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而这门实践课的教授就是很多人都通过Bloomberg头版头条新闻了解的Hopkins大牛教授,Steve Hanke。
说到收获最大的课,我觉得应该是一门我旁听的博士生的微观经济学。教授讲课不循常规,天马行空。他在讲非常数学的定理和证明的时候也总是强调直觉和思维方式,还喜欢用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教育法不断追问直到向我们揭示出深层次的涵义。在课上我不但能学到一些自学不一定学得到的东西,还第一次目睹了一个出色的经济理论家如何思考。
你在Hopkins除了学习生活,还有没有参加一些课余社团?这些活动对你有怎样的帮助?还有平时喜欢玩些什么?
A:要说社团的话我是“宅家社”的, 因为喜欢的娱乐活动像看书,看电影,健身都不太需要一个社团体系支持。在Hopkins课余最有意思的经历是在大三的寒假短学期上的一个叫做前沿社会变化(Leading Social Change)的研讨课。同学里有我这样的新手也有经验老道的社会工作者,用两周多的时间学习怎样应用商业原则和技巧来创建并且运营一个非政府组织。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尝试。
很多人都在大学毕业以后选择了参加工作,你为什么选择了走上学术这条道路?
A:首先是出于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见识到了经济学非常美妙的研究成果,自然就希望在读PhD的过程中能不断接触一些前沿的成果并且自己也能为拓展知识做出贡献。同时还能迎来更强的挑战,纯粹从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角度,也是很好的历练。其次就是觉得我的比较优势就是这个方面。其他一些工作相对侧重的技能我现在还有不足有待提升。
你选择了读博,那么“学习”这件事情是陪伴你很久很久了。对于你来说,“学习”意味着什么?是一个爱好?一个习惯?还是一件其实你并不喜欢的事?
A:如果不是很喜欢的话也不会去选择读博士,走上学术这条道路。我很享受学习的过程。在本科的时候心比较散,什么东西都感兴趣,都想学,所以最后就学了很多课。博士的训练不仅仅是学习,更是帮助学生向专业的知识生产者转变。对我来说这也伴随着心态和习惯的转变。
最近有什么推荐的书?
A:去年出版的 Super Foresting,the Art and Science Prediction 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是讲一个普通人组成的团队如何做出有效的预测,并且战胜学术研究机构甚至市场预期。对于想要用相对普适的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世事并且屡败屡战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有趣而已。方法说来很简单,只是把一个群体的预测作加权平均,然后极化以反映对聚合信息的更高信度。例如美国选举,每一个民调机构都有不同的模型,分别有不同的误差,如果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即使只是一个平均, 那这个预测会比其他所有人的预测都要准确。以此为类比,作为个体提高判断和预测能力的方式也有迹可循。
PhD结束之后想做什么?
A:目前的计划是想在学术界取得教职,不过这是一个开放的计划。一方面我想在成长过程当中与人交流的能力会不断提升,可能等到毕业的时候这不会是一个短板了。另一方面,如果到时候会发现更好的施展空间,也可能去业界吧。越来越多的公司现在开始积累他们独有的庞大数据库,我想他们可能会提供非常有趣的研究机会。
有没有什么给想申PhD 的学生的建议?
A:我觉得本科比较重要的是探索自我,利用学校的提供的机会去学一些“无用”的东西以后可能都会成为值得珍惜的财富。已经非常确定要读博的话那除了选课,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独立地或跟着教授去做一些初步的研究。积累经验,还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到走这个道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以后大概会做什么样的工作。在申请的过程中教授是最宝贵的资源。Hopkins的教授通常对有PhD意向的同学非常热情,并且会对选择项目和方向提供非常直率的建议。多和他们聊聊能减少申请过程中的不安定感。
有没有怀念Hopkins的什么呢?更喜欢Yale还是Hopkins?
A:Yale和Hopkins其实有一点像,在不那么繁华的地方,周边没那么多繁杂的东西。怀念的就是朋友和同学吧。从本科和博士看一个学校,需求不同,这就像一个苹果和橘子的对比吧。
如果现在能重新来一遍回到大一,有没什么想做的?
A:大学没有做得太好的点,就是没有去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同学。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理想朝着不同方向努力。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是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在社交上,没有了解他们,去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
你觉得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
A:挑战和自己独处的时间。我希望每天都接受新的信息,挑战看上去有困难、有成就感的事情。希望每天拿出一些时间,读书也好发呆也好,哪怕再忙碌的生活当中至少有一段短短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学一点新的东西,整理一下思绪,稍微从繁忙的生活当中分一下心。
你会希望我们把你描绘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A:一个在自我发掘、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努力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