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尧 (Yingyao Hu) 教授:他开创的理论显示,美国失业率实际比官方还高2%

作者:王艺霖
采访于2016年
本文原发表于BlueNetChina微信公众号

胡颖尧教授在新疆出生,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学生时代。高中毕业后他离开新疆,前往北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就读本科,随后到复旦大学读研。研究生毕业读后他前往美国就读经济学博士,并一直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了下去。他崇尚用严谨的数学方法去解剖经济问题,喜欢在研究经济模型中由于信息的误差导致的结果偏差。他开创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并用它证明出了美国失业率官方数据的误差。目前,胡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系任教。

什么是error measurement(测量误差)?

答:举个例子吧,当我们去调查收入的时候在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误报的收入,或许是有意的或许是无意的。那么我们在做总结时,这些在过程中就出现的误差会让我们的结果有很大偏差。我们应该怎样去纠正这个结果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作出一个假设,假设这些误报的行为都是怎样的,并在这样的假设下用一套理论去推出正确的结果。其实统计学里有很多对于测量误差的研究,但他们更多是实际测量中的误差,而我们研究的是人们在自己报告数据时产生的误差。

您的理论是怎么解决这些误差问题的?

答:我的理论研究的是存在潜在变量的经济模型。还是拿刚才这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去调查收入的数据,我们能观察到的是一个误报的收入数据,那么真实的收入在这里就是一个潜在的变量。我们把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叫做“measurement”。在运用这个理论时,我们需要能够观察到三个“measurement”。我们所设的条件就是:相对于第四个潜在变量,这三个可观察到的变量是互不影响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三个变量的联合作用能够确定四个变量的联合作用。事实上,在最少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知道“2.1”个measurement,也就是两个measurement加上一个“0-1”变量。(关于胡教授这个理论的具体解释,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去阅读他的论文:http://www.econ2.jhu.edu/people/hu/mmlv.pdf

有没有比较通俗的、大家熟知的经济模型能够运用您的理论?

答:我之前做过一个项目,计算美国的失业率,2013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相关的文章 。美国是通过一个每月一度的当期人口调查来计算失业率的,在调查人口收入的时候会给被调查者三个选项选择:“有工作”、“没工作”和“不属于劳动力”(没有工作但也没有在找工作了)。在经济研究领域里面,我们普遍认为这样的调查中间是会存在由于误报而产生的误差的。比如说,第一个月我们去问一个人他说他没有工作,第二个月依然没工作,那么在第三个月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再说自己没找到工作了,就会告诉你他已经不属于劳动力了。但是事实上这个人在第三个月依然是失业状态。在一定的假设下,我用新的方法去计算美国的失业率,得出的结果与官方的数据相差了2%。并且,运用这个新的理论我们能够算出美国很多个月的失业率,更为准确。

其实这个理论在其他领域的运用也非常多。比如说在在学习中,你的努力就是一个潜在的变量。对于医生来讲,他们对于一种新药的认知也是一个潜在的变量,他们对药的认知要随着病人的状况不断更新。炒股的时候我们要对比两支股票哪个收益高,因为我们没办法知道真相是什么,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收益或亏损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并且重新分配投资。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对股票的认知也是一个潜在变量。

可否谈谈您大学以前在新疆的经历? 

答:我的父辈在六十年代从上海去新疆支边,在新疆北边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开垦,主要是种棉花,我就在那里出生了。后来我们家搬到米泉县,米泉县现在已经被规划到乌鲁木齐市了。我在那里读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我大学去北京读书,但我父母还是想回上海,所以兵退以后他们就回去了。也正因为这样我大学毕业后也去上海读了复旦的研究生。可以说我一直都活在在学校里吧。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我们家在兵团时也是在学校边上住,现在我工作也是在学校里。

大学为什么选择去清华读了经管学院?

答:当时去经管学院是很偶然的。那个时候最热门的还是老牌的计算机、电子、 自动化这些专业。当时清华的经管学院还是小系,只有一个本科生班,一个班三十个人不到。考大学的时候我其实也没有特别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所以也没有给自己确定一个专业。直到那次清华招生办的老师来到乌鲁木齐。

我还记得当时有很多大学招生的人来乌鲁木齐,在一个宾馆做一些说明会之类的。因为报清华的人毕竟比较少,招生老师出来以后我们都一拥而上,和老师单独谈话。我现在都记得我和那位老师谈了很久。谈话开始的时候他说依我的分,我上不了电子系,大概会被调到水利系。但我对这方面并不感兴趣,于是我就和他探讨了很久这个专业选择的问题。那天我们就在宾馆门口的那个楼梯上谈到晚上十一点钟,我还记得我半夜骑着自行车回到郊县的家的画面。也许是因为我和他的深入交流让他对我有了更多的了解,觉得我适合学经济 。怎么说呢,我觉得当时学生没有那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我和那位老师的谈话应该也是影响至深了。所以我一边觉得去了经管学院这是个偶然,一边也觉得如果没有那次谈话就也没有这个结果。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在复旦的时候有个同学本科是学养鱼的,但他觉得自己还是对金融感兴趣,于是就去复旦读这方面的研究生了。因为当时我们高中的教育里没有经济课,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确实比较难以做出去学经济这个学科的选择。而且中国相对于美国来讲在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上没有那么灵活,决定了就不能修改。只是我觉得如果自己对哪个领域感兴趣,或早或晚都会走上这条道路的。

后来怎么又想到到美国读博?您觉得中美在经济学方面差异最大在哪里?

答:复旦毕业时我也去投资银行面试过,并且有很多投行都对我感兴趣。但可能是因为父母都是老师,家里学习的气氛比较浓,所以我就还是决定读博了。因为我当时的导师是从英国回去的,我也受到了他的影响,所以就出国了。

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学差别很大。我们当时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教材是美国本科高年级的教材。但中国现在一直在进步,会从美国请教授去中国大学授课,我本人也应邀去中国大学讲过课。可以说两个国家在经济学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中国和美国的经济研究差别也不小。相比之下美国这边更量化,对数据要求严谨一些。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是从苏联那套来的,研究资本论啊那些, 更重视思路和观点而不是数字。当然西方的经济学最开始的时候也有很多叙述性质的理论,比如说国富论。但是后来大家慢慢地更加追求使用数学去证明这些理论。毕竟,很多理论都是在最理想化的假设之下去推导证明的,还需要实证研究去验证和修正。

那么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是否有大的变革或进步?

答:中国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现在投入非常大,近年来也越来越注重数据分析。当然在这样的变革中也有些人反对这个趋势。一方面,有些人习惯了旧的体系,适应不了这样的模式;另一方面,有的人的数据并不是实验做出来的,数据之中就有不少的杂音。也有很多人认为在数学里面我们做的假设太理想化了,他们更加研究基于人类行为的经济学,不需要依赖理论框架,而直接去研究人类的行为。比如有些人更喜欢做生物相关的神经经济学。但我认为数字为上的这个趋势是主流的,大家会越来越注重经济学中的严谨。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