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艺霖
采访于2016年
本文原发表于BlueNetChina微信公众号
今天这个话题,讲的是一个著名社会学教授的研究。他在紫禁城里翻阅了很多很多清朝皇帝和地方官的往来书信,看到其中有很多讨论地方起义的内容。他随即发现,中国人民的起义和欧洲人民的革命虽然好像是在同一个时期干一样的事情,但实质上这些人完全在想不一样的事情……
采访人物:孔诰烽(Ho-Fung Hung),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名社会学者。他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例如中国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儒家思想对中国国家形成以及民间起义、革命的影响和塑造、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近年来的停滞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冲击与改变等。
当欧洲人在革命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在干什么?
在欧洲人的思想里,他们是把“公民社会”和“国家”这两个概念分得很开的。人民革命的目标是保护公民社会的主权,让它不被统治者们侵犯。所以在一个国家统治者想要中央集权的时候,就很容易引起革命。因为人民会觉得他们在入侵公民社会。
当中国人在革命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在干什么?
在中国,人们其实并没有把“公民社会”和“国家”区分开来的意识。实际上,在中国占主流的政治思想一直是从儒家思想里继承下来的“家族观念”。在儒家的政见里,一切政治上的关系都是家庭关系的延伸。所以在这样的思想里,最高统治者、官员和人民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最高统治者就是家里的爷爷奶奶,官员们是家里的大人,人民就是家里的孩子。我在很多皇帝和地方官的往来书信里都看到了这样的比喻。
当中国人民对政府不满的时候,他们会向地方政府“扔石头”,然后跑到京城去求统治者们帮他们。在统治者眼里,这就像家里的小孩和父母闹别扭来找爷爷奶奶哭诉。那么这个时候统治者要做的就是看是家里的大人占理,还是孩子占理,然后决定要帮哪边。
总体来说,中国的人民从古至今对最高统治者都抱有很大的希望和信任,这是一种很大程度上基于感性而非理性的情感吧,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 。
有没有什么我们熟知的例子?
最熟知的例子大概就是“上访”。中国人民可以通过“来信来访”的形式向政府反映民意、冤情。回到我们的比喻里,就是孩子们可以向家里的老人哭诉对爸妈的不满。这虽然不是起义,但其中体现的思想意识确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起义里一直都有并反复出现的。
近代历史里,文化大革命也是个典型的例子。毛主席就是“中国大家庭”里的爷爷,党内的其他高官就是家里的大人,人民就是家里的孩子。当时,家里的爷爷认为大人们腐败,所以煽动了孩子们去反抗。
那依然有那么多的起义和革命是人民推翻了中央政府,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们会发现,虽然伴随着新朝代的出现,好像人民们成功地抛弃了之前的那种思想意识,但其实很快的这些新的统治者又会运用同样的策略去管理国家,也就是把自己塑造成大家长的这个方法。好比清政府被推翻了以后,还是出现了北京复辟的政变,包括蒋介石后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尝试着把自己刻画成一个慈爱的祖父的形象。然后毛泽东在文革中也采用了相同的策略。
所以总体来讲,中国的统治从古至今一直都延续着儒家的“家庭观念”,统治者依靠这样的策略巩固和稳定自己的政权,人民在面对不公的待遇时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他们所信任的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