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艺霖
采访于2015年
本文原发表于BlueNetChina微信公众号及其纸刊杂志第一期
2015年底,我和朋友联合创建的Blue Net China学生媒体社团与约翰霍普金斯本科招生办公室取得了联系。我们从中国国内的申请者那里了解到他们在申请大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向招生官转达以后得到了他们的反馈。这篇文章是我与专门负责东亚地区的招生官Jesse Tomczak的访谈录。
近些年来,中国学生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些什么样的改变呢?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收到的来自中国学生的申请数量增长了将近70%。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现在对美国大学有了兴趣。最让我们注意的一个变化是,Hopkins在中国较小的城市的存在感大大提升了,我想这是Hopkins好名声口口相传的作用。目前我们招生办非常期待我们的名气在中国中等城市的拓展。我们前一阵子就与Stanford, Dartmouth等几所学校在中国的六七所城市(包括昆明、西安等)进行了访问。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更多样化,有更多特别的文化背景。当然,多样化虽是我们考虑的一个因素,绝对不会是唯一的因素。
中国申请者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他们都很注重他们的考试分数,当然了他们也都有非常高的分数。近年来我们也发现中国申请者们的一个趋势:他们会参加越来越多的考试培训班,甚至在他们的高中最后一年也如此。
现在的中国高中里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课程中心,专门为想要申请国外大学的学生们提供类似于AP, IB这样的课程。请问你对这样的中心怎么看?
我们对于国际课程中心和传统的“高考班”没有偏好,并不会因为一个学生来自这样的国际课程中心而对他有好感。我们也并不会给来自这样的中心和来自传统“高考班”的录取学生各自设限额。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不论在什么课程体系,这个申请者有没有在挑战自我,选择困难的课程并且做好。我们的原则是不去冒风险,所以我们会通过不断的实地访问,花时间来了解这样的国际课程中心。无论是怎样的课程体系,我们希望的是他们approach in the right way。
来到Hopkins后我发现这里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有一定的文化交流背景。他们抑或是早在初中或高中就去了美国或加拿大读书,抑或是有在其他国家交流的经验。在你们选择学生的时候对有更丰富的文化交流背景的学生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吗?
我想那些有文化交流经验的孩子,比如说在美国读了高中的学生,可能会对大学申请的程序更为理解,这会给他们带来优势。但我们在选择学生的时候并不会因此而偏向他们。我们只会去判断哪个学生会更加适合我们大学。
那么对于同一个学校不同的体系,或是条件相似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大不一样的学生,你们会怎样去选择呢?
我们比较的会是处于同一个体系里的学生。当必须面对不同体系里的学生的选择,或是条件相似地区不同甚至是国家不同的学生,我们会努力寻找平衡。当对比这样环境不同但档案相似的学生,我们考虑的方法的可能会是,如果某一个学生处于另一个体系或地区,他还能不能有这么优秀的档案。当然我们面对这样的选择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很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2014年底的时候,SAT考试出现了频频延迟中国籍考生出分时间的情况。一直到最近SAT考试的风波也是源源不断。对这样的问题你们怎么看呢?
我们会保证的是不让这样的状况影响一个学生被录取的概率。但是这样的事件如果一直发生,我们确实会不得不对这些学生的考试分数有怀疑的态度。
Hopkins的学生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呢?
我们的学生都很专注并充满动力和激情,热爱学术。但每一个Hopkins的学生又非常不一样,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Hopkins是一个自由的地方,非常注重人文教育(liberal arts),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开放式的。
你对今后或正在申请Hopkins的中国学生有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吗?
首先,我希望他们都能拥有并掌握自己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听从他们父母或其他咨询师的意见。大学申请不是为那些大人们所设计的,我们期望看到的是一个由高中生们完成的过程。第二,我希望他们能够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真正地理解他们所申请的大学。我知道去了解一所远在异国的学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这真的非常重要。一纸排名或是一些生硬的数据并没有办法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特质。最后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申请者们好好享受他们的大学申请,放下那些来自外界的包袱与压力,静下心来用心、自主地完成这一个过程。